close

  中新網重慶12月14日電 (記者 韓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重”,成為當下地方執政者在發展中平衡關鍵點。如何協調、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避免“撞車”的發生,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與眼光。至今實施一年有餘的重慶五大功能區域戰略對此已有探索。
  2013年9月,重慶按照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人口承載力等條件的不同,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等五大功能區域,配套相應政績考核、財稅金融保障機制,推動區域差異化、聯動式發展。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被稱為“大生態區”,與其餘三個功能區組成的“大城市區”不同,對生態保護的要求更高,任務是“實現生態涵養,突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在習慣了長久以來的GDP考核後,大生態區各個區縣的領導班子要接受新任務,轉變理念並付諸實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態保護髮展區強調生態保護,還抓不抓經濟建設?工業還搞不搞?招商引資怎麼做?稅收從哪裡來?新功能定位帶來的諸多改變,一度讓渝東南地區不少官員心存疑惑。
  地處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多年來,留給世人的除了濃郁的民俗文化,還有武陵山巒幽幽的一抹濃綠。四年前,酉陽提出“工業強縣、林牧富縣、旅游興縣、環境立縣”四大戰略。這個在武陵山腹部的偏遠縣希望用工業達到脫貧致富的目標。
  五大功能區域戰略實施後,渝東南地區的定位變成“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帶和扶貧開發示範區,全市少數民族集聚區”,著重強調生態保護,關於發展的表述是“綠色經濟發展高地”。
  “生態保護髮展區,不是強調生態保護就不發展、不抓經濟建設了。相反,就是要在抓生態發展的同時,發展經濟。”酉陽縣委書記路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談到對新功能定位的理解。
  “建設生態保護髮展區,強調的是要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原則,在加強對生態保護的同時,還要將落腳點放在‘發展’上。”路偉說,五大功能區對酉陽的新定位,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之路。“這實際上是對酉陽的一種保護。”
  同處渝東南片區的武隆縣,是重慶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塊金字招牌的區縣。天生三硚的雄偉壯闊、芙蓉江的波瀾不驚,仙女山的閑適怡人……大自然賦予的絕美山水,成就了武隆獨有的生態、旅游發展資源。
  “我們這代人做的保護生態,就是給子孫後代留下空間,給子孫後代留下飯碗,不能把子孫後代吃的飯現在拿來吃。”武隆縣委書記劉新宇坦言,要發展就要保護好武隆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鳥一獸、江河溪流,並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接受新的定位、轉變發展理念還不夠,關鍵是找到落實的路徑。
  宏觀層面,重慶市調整了對區縣領導班子的考核指標,對大生態區降低GDP相關指標的考核權重;同時在財政政策方面對大生態區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其公共資源配置水平。
  “新的考核讓我們在保護髮展的過程中沒有了後顧之憂。”路偉說,過去在“唯GDP”的考核指揮棒下,把地處偏遠山區和酉陽和和主城放在一個水平考核,幾十項指標都圍著GDP轉,生態保護“比重很小”。
  “新的考核要求實施後,酉陽將大力發展民俗、生態旅游業,著力培育珠寶產業及貴重金屬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紡織服裝、化工材料、綠色能源五大主導產業。”路偉說,酉陽會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將工業結構向綠色生態型、環境友好型調整,將工業佈局向園區集中、產業集聚調整。
  “武隆最寶貴的資源、最大的財富就是生態。”這一武隆縣領導反覆提及的觀點也成為其發展的主要落腳點。
  近年來,武隆縣先後投入11.5億元,新造林5.67萬公頃,使全縣的森林覆蓋率躍升到59.2%。與此同時,還建立了白馬山市級自然保護區、芙蓉江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科普基地。
  武隆當地經濟發展也從生態保護中獲益。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武隆在近年來大力發展以裝備製造、清潔能源、旅游商品、文化創意、特色效益農業為支撐的生態產業,形成“一業興帶動百業旺”。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為14%、11.5%,分列重慶市第1位、第2位。
  “可能我們一說到發展,就是大量的工業、企業、大量的高樓、大體量的建築,這種叫發展。”重慶市政府政研室主任趙強認為,五大功能區的“發展”概念不是一個模式。“其實渝東南和渝東北,它的山清水秀,體現的地域人文的東西,發展鄉村旅游,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它也是發展。”  (原標題:“青山與金山”挑戰地方發展思路 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破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gagjbf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